传统的炼钢高炉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箱”状态,生产过程中各种原辅材料成分多变,难以实现精准配比,这种“经验炼钢”也让各工序的能耗控制成为难题。在山东九羊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厂,高炉长出了一双“眼睛”:通过浪潮云洲极数智能炼钢系统的实时推荐数据和数字孪生界面,“黑箱”被透明化:数据模型可自动适应现场生产条件并有序下达加废钢、加铁水、调节氧枪等操作指令,“经验炼钢”变“智能炼钢”。借此,转炉终点的碳、温双命中率提高至88%,冶炼时间缩短8—10%。
而在山东东华科技,企业每一步的“碳足迹”都能被精确“捕捉”:8类、339套传感器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碳计量、碳足迹管理、碳核算,包括余热利用换能的一目了然。这为企业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听东华科技工作人员孙冲介绍,依托这样的碳资产管理系统,企业一年能节约200万元的碳履约成本,节约标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
工业是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工业企业则处在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前沿。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2%,比2020年累计下降15.3%。绿色低碳这一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是如何扎实地转化为企业的具体实践的?山东在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做乘法,让绿色发展“心中有数”,有效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过去,企业绿色转型、项目减碳减排的效益很难被准确评估,“绿色”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很多好的绿色发展项目往往主要靠政府推荐后银行专业审核,识别对接成本高,风险也不可控。“这既不利于落实政策激励,也不利于充分释放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催化剂作用。” 恒丰银行绿色金融中心负责人刘昌昊提到,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存储和大数据等技术,就能明晰企业“绿色画像”,形成更顺畅的绿色项目“市场发现”机制。基于绿色金融大数据资源应用等成果,截至今年上半年,恒丰银行绿色信贷总量同比增幅58.96%。
不仅生产车间,绿色低碳还已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园区和企业,这部分碳排放有“面大、量小、线长”的特点,但又不适合强制减排。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更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开始找到突破口。
公路交通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大户,在青银高速济南东服务区,全国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务区”已转入经验复制推广阶段。“碳减排、碳替代和碳增汇是服务区零碳运营中实现自我中和的‘三板斧’。”山东高速集团工程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而能用好这“三板斧”,则来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智慧管控系统能实现对光伏、储能、微网、照明、暖通空调和污水处理等所有间接碳排放源数据实行互通和集中管理。据介绍,在山东各条高速公路的多个服务区,都已逐步开启建设零碳服务区的探索。
再将目光转向青岛,当地正探索面向个人开设碳账户,为将来将个人环境信用与融资优惠挂钩提供基础。实际上,今年4月,作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灵山岛已正式启动碳普惠机制,通过开发碳普惠平台小程序、建立碳税分兑换制度、设计“乘船上岛”“公交出行”“节约粮食”等20余种低碳积分应用场景,吸引居民、游客参与到节能减碳行动中。参照最新出台的《青岛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青岛将开发类型更丰富的低碳场景,通过碳普惠机制实现绿色低碳行为的价值转化,让公众能真正从减排行动中获益。
根据《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建设低碳城市,到打造低碳社区、工业园区,山东在持续强化“碳”索,走一条具备创新借鉴意义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二者协同融合之下,这条探索之路也在跑出加速度。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创新运用各种新技术去激发市场潜能,降低绿色低碳转型的投融资成本和社会经济成本。”浪潮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蔡伟表示,这需要从源头、过程到整体的全价值链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由此也对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据了解,目前浪潮已建立碳中和实验室并强化能耗双控、碳排双控、碳足迹、碳资产、碳减排、清洁能源等系列成果的产业化,助力实体经济实现更“智能”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