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阜阳5月15日消息(记者赵家慧)会计出身的马晓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获得国家专利153项的纺织技术领军人才。
从肩挑会计、办公室主任等多个岗位的“多面手”,到扛起企业技术研发“一面旗”,现任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三宝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的马晓飞一直在纺织加工技术、化学纤维创新应用、新型结构和功能纺织材料等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并带出了自己的团队,让界首这座皖北小城的功能纺织材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马晓飞身份的转化和公司的转型是同步的,这还要从2017年说起。“2001年我刚入职时,公司还是一家成立仅两年多的传统棉纺织企业,业务就是纺纱、织布、床上用品生产。”马晓飞回忆道,2008年以后,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公司也开始陷入了经营困境。到了2012年,转型已迫在眉睫,但身处界首市的小企业找不到破局的方法,转型之路一度陷入僵局。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界首市举行的院士专家界首行活动上,安徽三宝公司结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双方一拍即合,同年8月,公司便成功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作为公司第一个大学生,在院士工作站设立后,马晓飞成为安徽三宝公司的技术研发部主任。“院士团队来了之后,我才知道服装里面有这么多的科技含量。”马晓飞的视野被打开了,他这才知道,原来棉纺织的材料不是只有棉麻、涤纶,充满高科技的新材料,不但能用来做床上用品和衣服,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
如今,走进安徽三宝棉纺投资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展示区里是琳琅满目的产品:快热、轻质高保暖的极寒热力绒,阻燃隔热无熔滴的阻燃安全防护绒,干燥条件下高效防静电的抗静电安全防护绒,拒水透气的温煦拒水绒……
在展厅里,马晓飞无比自豪地介绍起了“明星”产品——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该絮片采用特殊的差别化纤维复合网络结构成型技术,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能保持98%的保暖率。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研发出的絮片被用作防寒服的填充物。”马晓飞告诉记者,2019年,“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研发生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这个全新的产品没有先例可循,重新建厂房、重新上设备,再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间是非常紧张的。
只有马晓飞和他的团队才知道,从理论到成果,从高校实验室到车间生产线,从实验品到机械化量产,背后有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差点坚持不下去”。作为团队一员,安徽三宝公司副总经理、生产厂长荣小瑛告诉记者,为了研发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半年时间里,马晓飞都一头扎在生产一线,带着他们每天重复打样,“次数没统计过,只记得半个车间都是不合格的产品。”作为“主心骨”的马晓飞和大家一起攻坚,鼓励大家不要放弃,经过一次次论证配方、调整设备参数,最终拿到了非常好的指标数据。
2020年初,产品实现了量产。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赢得了市场认可,带来了“线年,我们实现销售收入是80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个亿。”马晓飞告诉记者,其中,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品占比80%以上。
2023年,马晓飞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已发展为50多人的团队,最小的成员为90后。
“培养新时代的技能人才,带动形成从班组到车间到公司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氛围。”荣小瑛特别有感触。她告诉记者,自己此前做家纺四件套研发,“突然让我去做材料,要走出舒适区,坦白讲刚开始我是抗拒的。”但马晓飞手把手教学,有任何攻坚问题也从来不会缺席,在他专注执着的精神影响下,她慢慢成长为中级技师,如今更是拥有自己名字命名的阜阳技能大师工作室。
作为马晓飞的徒弟,质检员刘圆圆更是经历了思想上的180°大转变。“我只有初中学历。刚进厂时我做纺纱挡车工,那时候觉得就是普通打份工。”现在,她已经成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一员,有了技术之后,除了工资有了明显提高,刘圆圆的归属感、获得感也更强了。“马主任让厂里形成了一种‘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的氛围,这种风气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和我一样的工友,也开始认真思考职业规划了,这是之前从没有想过的事情。”
从跟着企业转型开始,7年时光让马晓飞发生了蜕变。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项目7项,参与省级项目11项,获得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等。同时,据统计,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马晓飞已带徒500多人,培养带徒名师1名,技师1名,高级工63人,中级工11人,初级工116人。带动就业1000人,培养了一大批技能人才,让匠人精神薪火相传。
央广网阜阳5月15日消息(记者赵家慧)会计出身的马晓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获得国家专利153项的纺织技术领军人才。
从肩挑会计、办公室主任等多个岗位的“多面手”,到扛起企业技术研发“一面旗”,现任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三宝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的马晓飞一直在纺织加工技术、化学纤维创新应用、新型结构和功能纺织材料等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并带出了自己的团队,让界首这座皖北小城的功能纺织材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马晓飞身份的转化和公司的转型是同步的,这还要从2017年说起。“2001年我刚入职时,公司还是一家成立仅两年多的传统棉纺织企业,业务就是纺纱、织布、床上用品生产。”马晓飞回忆道,2008年以后,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公司也开始陷入了经营困境。到了2012年,转型已迫在眉睫,但身处界首市的小企业找不到破局的方法,转型之路一度陷入僵局。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界首市举行的院士专家界首行活动上,安徽三宝公司结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双方一拍即合,同年8月,公司便成功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作为公司第一个大学生,在院士工作站设立后,马晓飞成为安徽三宝公司的技术研发部主任。“院士团队来了之后,我才知道服装里面有这么多的科技含量。”马晓飞的视野被打开了,他这才知道,原来棉纺织的材料不是只有棉麻、涤纶,充满高科技的新材料,不但能用来做床上用品和衣服,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
如今,走进安徽三宝棉纺投资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展示区里是琳琅满目的产品:快热、轻质高保暖的极寒热力绒,阻燃隔热无熔滴的阻燃安全防护绒,干燥条件下高效防静电的抗静电安全防护绒,拒水透气的温煦拒水绒……
在展厅里,马晓飞无比自豪地介绍起了“明星”产品——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该絮片采用特殊的差别化纤维复合网络结构成型技术,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能保持98%的保暖率。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研发出的絮片被用作防寒服的填充物。”马晓飞告诉记者,2019年,“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研发生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这个全新的产品没有先例可循,重新建厂房、重新上设备,再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间是非常紧张的。
只有马晓飞和他的团队才知道,从理论到成果,从高校实验室到车间生产线,从实验品到机械化量产,背后有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差点坚持不下去”。作为团队一员,安徽三宝公司副总经理、生产厂长荣小瑛告诉记者,为了研发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半年时间里,马晓飞都一头扎在生产一线,带着他们每天重复打样,“次数没统计过,只记得半个车间都是不合格的产品。”作为“主心骨”的马晓飞和大家一起攻坚,鼓励大家不要放弃,经过一次次论证配方、调整设备参数,最终拿到了非常好的指标数据。
2020年初,产品实现了量产。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赢得了市场认可,带来了“线年,我们实现销售收入是80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个亿。”马晓飞告诉记者,其中,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品占比80%以上。
2023年,马晓飞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已发展为50多人的团队,最小的成员为90后。
“培养新时代的技能人才,带动形成从班组到车间到公司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氛围。”荣小瑛特别有感触。她告诉记者,自己此前做家纺四件套研发,“突然让我去做材料,要走出舒适区,坦白讲刚开始我是抗拒的。”但马晓飞手把手教学,有任何攻坚问题也从来不会缺席,在他专注执着的精神影响下,她慢慢成长为中级技师,如今更是拥有自己名字命名的阜阳技能大师工作室。
作为马晓飞的徒弟,质检员刘圆圆更是经历了思想上的180°大转变。“我只有初中学历。刚进厂时我做纺纱挡车工,那时候觉得就是普通打份工。”现在,她已经成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一员,有了技术之后,除了工资有了明显提高,刘圆圆的归属感、获得感也更强了。“马主任让厂里形成了一种‘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的氛围,这种风气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和我一样的工友,也开始认真思考职业规划了,这是之前从没有想过的事情。”
从跟着企业转型开始,7年时光让马晓飞发生了蜕变。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项目7项,参与省级项目11项,获得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等。同时,据统计,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马晓飞已带徒500多人,培养带徒名师1名,技师1名,高级工63人,中级工11人,初级工116人。带动就业1000人,培养了一大批技能人才,让匠人精神薪火相传。博亚app 博亚体育博亚app 博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