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多次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勇攀科技高峰,坚定创新自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市场主体达1.81亿户,增长迅速;2022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超过75%,已接近部分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22年底,35.5万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境内有效发明专利328万件,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国上榜大公司数量142家,已连续四年位居各国之首。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还面临生态不优、体制不活、要素不全、转化不畅、效率不彰等短板。当前,必须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这一“先手棋”。
效率是科技创新决策布局与过程控制的核心原则。科技创新在加大要素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效率的提升,方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国R&D人员总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球的18.5%,居世界第2位;中国R&D/GDP居世界第12位,但创新绩效仅居世界第17位。因此,亟待在科技创新活动资源的利用效率、产出效率和成果保护效率等方面,持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一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组建高素质创新队伍。在基础研究领域,采用专家同行评议的选人机制;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领域,探索通过专家推荐制、定向邀请制、招标制、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选好建优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协同。特别是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领域,以新型制加紧构建集约节约的国家级创新集群和创新网络;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1+1>2”的效果。
二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效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科技创新也不例外。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房地产发展政策与模式的影响尤为重要。部分城市房屋租金占企业成本的比例超过20%。高房价/房租给企业科技创新带来较大的效率损失,如削弱了减税降费的政策效果、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恒心”。因此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楼市调控主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产出效率奠定良好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三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效率。成果保护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然而,长期以来,部分企业重视科技创新、短于成果保护,以致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直至挫伤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应综合考虑产业、市场和法律等因素,对自身专利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到海外申请专利遇到的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国家应积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等帮助,推动中国企业发明专利在海外得到有效保护。
动力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是决定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因而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预期收益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决定性变量。好政策是企业发展的定心丸、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外贸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路径,这三者又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预期收益的核心要素。因此,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要尊重价值规律,以提高预期收益为导向,从政策、法治、外贸等三个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动力。对于占企业总数92.4%的5000万户民营企业而言,政策走向是影响科技创新预期收益的最大变量。习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有利于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搞创新。同时,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发挥优势、履行科技创新责任。尤其对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稳定企业的政策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尤为关键。
二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法治动力。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化营商环境”。总体上,法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但也要防止个别地方和部门,在经济增长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重目标的权衡中,牺牲知识产权保护以换取短期的、局部的经济增长,进而损害企业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尤其在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案件中,要破除饮鸩止渴式的地方保护主义,确保创新主体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彰显企业科技创新的法治动力。
三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外贸动力。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深刻变化,但西方国家强化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我国外向型企业科技创新深受钳制。如2022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新立案共986起,涉及中国企业9569家次,分别较上年增长14.39%、75.06%,其中98.16%的中国企业为被告。要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深入推进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应诉能力和竞争水平。对于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不稳定因素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要创新结算体系、畅通出口渠道,持续增强外贸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价值所在。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6.7%,60%以上的专利处于沉睡状态。大量的闲置专利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且需要持有人支付高额的维护费用。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造高价值专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科技创新利民、利企、利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一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应用价值。在高质量发展专项、产业链协同攻关、产业技术基础再造等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中,体现高价值专利指标考核导向,扭转部分企业技术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重开发轻运用、重数量轻质量的绩效考核体制,解决专利技术不成熟,或过于超前,或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造成的企业专利大量闲置问题。优化发明专利文本设计,增加发明专利保护权利要求数量和保护范围,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实现以“公开换保护”。优化多局同族专利布局,最大限度提高专利应用价值。
二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纵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历史,国家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政府应通过采购、税收优惠、立法等手段,发挥既是技术发展的提出者,又是资金提供与产品采购者的双重身份,推进企业技术发展和商业化落地。在关键时段和领域,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国际环境。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拓宽成果转化融资渠道,推进技术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盟。
三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价值。企业科技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大水漫灌、平均用力。着眼于当前产业变革和技术变革态势,企业科技创新最具战略价值的领域集中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当务之急是下大功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着眼长远,要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解决一批“心腹之患”问题,加快构筑面向未来发展的新优势,显著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何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GD23WTD03-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博亚 博亚体育 APP博亚 博亚体育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