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亚 博亚体育 APP博亚 博亚体育 APP近日,在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行榜中,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升至17位,实现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目标。
这项国家级考核的赛道上,萧山经开区连续进位,从48位到21位再到17位,跑出了一条动力十足的向上跃升曲线。这背后是能级提升的体现,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坚定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有效实践,同时也是内生性创新发展的强劲赋能。
萧山区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昌表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第一平台”必须扛起“首位担当”。站在后亚运时代的起步之年,经开区将以进入全国开发区前10位的更高要求,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企业服务年“三个年”活动,着力在“招商引资主阵地”“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和“营商环境主窗口”上真抓实干,有力支撑全区经济大盘,为省市区做出更大贡献。
奔跑在“第一方阵”的经开区,动力到底来自哪?答案或许来自一个“结构”信号。
2023年,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3.5%、20.3%、10.3%,而房地产比重则从2022年的32.71%降低到2023年的10.17%。在总量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下,经开区产业增速与房地产增速呈现“一升一降”的趋势,说明房地产主导力量趋弱,产业结构也进一步趋向优化。
再从“结构”分解,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以两位数增速驰骋在“数实融合”的新赛道上,共同打开了区域经济螺旋式上升的新通道。
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既把总量做大,又把结构调优,这是经开区的提质增效,更是跑进“国家级第一方阵”的稳健基础。
而这种“结构之变”的动能又来自于一种“链”能激励。目前,萧山经开区江南科技城、绿色智造产业新城和市北三大产业“兵团”,均推动“一企一链、一链一园” ,加快产业集群壮大。
这里不得不提一年前的平台经济改革。萧山优化桥南、科技城管理机制,高起点推进江南科技城建设。一年间,科技城核心区海归小镇入选省级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先导区,引育集聚数字医药核心企业100多家,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度达65%,组建包括政府引导基金、生物医药专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在内的总规模近145亿元的产业基金群。
特别是作为全区腾笼换鸟“主战场”,江南科技城“一对一”“定制式”“集成式”集中攻坚6个集中连片区块的腾笼换鸟,今年已“腾”出千亩新空间,并成功招引落地百亿级项目——总投资130亿元的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模组制造项目。业内人士表示,百亿级项目的落地开工,打破了萧山以往先有空间再谈项目的思维定式和行动框架,可以说是先有“鸟”,再腾“笼”,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空笼期”带来的阵痛。
另外,在绿色智造产业新城(益农),盛元二期、传化等大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项目的集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地围绕“纤维新材料”“高端功能性材料”两条主链,持续招引服务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目前,“萧山经开区高端新材料特色产业平台”成功入选首批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名单,推动高端新材料产业链延链展链,带动上下游核心材料、装备、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企业落地发展。
在市北区块,无忧传媒杭州总部大楼方案前不久公示,将规划建设研发、科创等楼宇。在链主无忧的引领下,小灿灿新媒体总部等新消费品优质项目也相继落地,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经营性服务业正从单向“破题”向全面“破局”提质升级。随着信息港七期(西区)竣工,未来这里又将集聚起新经济产业链。
显然,从市北到江南科技城再到浙江绿色智造产业新城,一座座高能级产业平台拔节生长,串联出一幅高质量发展蓝图。据悉,为推进项目提速,经开区还优化“开竣投”项目推进机制,制定产业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委领导领衔+专班推进+综合督查”三联动,积极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及时解决堵点卡点,全力推动项目落地见效。此外,经开区还强力构建“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扁平高效”的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兵团”人员,推动更多干部下沉一线,在项目建设中出真招、谋新策。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萧山经开区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同比增长16.31%。这一指标的攀升又直接传递到科技企业梯队培育的“阵型”上,过去一年,经开区40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获评数占全区近1/3,1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区近40%,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园区。
2023年12月2日,乾晶半导体入驻萧经开中泽智造产业园。“我们研发的8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将在这里中试。”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作为浙大国际科创中心孵化的企业之一,乾晶依托浙大国际科创中心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参与碳化硅衬底的集智攻关实验,破解技术难题,并从三年前的“种子孵化”到如今迈进产业化阶段,企业破茧而出,迎风起飞。
国家级“小巨人”杭州科雷机电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印前设备制造商之一,它聚焦细分领域、深耕三十多年,主打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已达25%、国际市场占比达13%。“本质上我们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始终稳定在10%左右。公司已累计获得专利100多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两项,并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科雷机电副总经理莫强武表示。
经开区把高能级创新平台作为“金字招牌”,孵化、培育和招引创新企业,着力打通“概念—孵化—产业化”这一链路,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和就地应用,以“平台+”的模式,进一步打通教育、人才和科技之间的壁垒,一体化赋能区域发展。某种角度看,这种“一链到底”的链能已成为萧山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攀登新高峰的“关键变量”。
新年伊始,经开区以“一号文件”的攀登姿态,开启科创孵化载体的提能管理,连续发布科创孵化载体建设行动方案、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三个系统性重要文件,依托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赋能,推动一批硬核科技从实验室迅速走向生产线,着力探索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
数据显示,2023年,浙大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湘湖实验室三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对产业的辐射、吸附和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联合实验室57家,孵化科技型企业117家。
创新创造的“种子”能生根发芽,更在于优良肥沃的土壤。近年来,萧山经开区聚焦项目服务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强力构建“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扁平高效”的工作机制,推动更多干部下沉一线,围绕助企服务、纾困解难、转型发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强劲的支撑与助力。
实践出真知,政企无障碍沟通,打通了一条条产业“脉络”。比如国内某知名家居企业,此前在经开区仅拥有传统贸易业务板块,依靠省级互联网平台,形成了组织型制造的经营管理架构,目前,该公司已整合全国生产制造协同工厂78家,实现了总部经济回归。
而营商环境更高阶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数字化让企业少跑腿。这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安心”数字平台建设上。前不久,经开区在“企安心”数字化平台上线“资源管理”业务模块,主要聚焦企业用地需求服务的提质增效。记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地块,就会生成一张该地块的三维景观图,地块位置及周边情况一目了然,还能任意调整观看角度。
萧经开规划自然资源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往,当企业提出临时用地申请后,需要通过现场找地,摸清底细再办理用地手续,耗时较长且容易出现管理疏漏。现在通过这个系统,不仅可以“一键找地”精准匹配,还可以“一图监管”全面掌握,大幅提高了为企服务质效和管理精度。可以说,通过这个系统,彻底摆脱了过去找地难、协调难、管理难的痛点。接下来,该项业务模块还将实现全域土地资源“一本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据悉,去年以来,经开区依托“企安心”服务枢纽平台,构建经开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助企“零距离”服务圈。目前,该平台已构建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产业用地项目管理、土地收储、政策兑现以及水电费管理、停车场管理等16个业务模块。
当然,要很大程度上激活一个区域的营商环境,除了高能级创新平台等“硬核实力”外,“人文经济学”则是“软实力”。比如“信息港湾·数字创新谷”和“科创高地·钱湾智谷”两个特色产业风貌区分别入选省市级样板区。如果算上2024年要创建的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特色产业区)“红垦热土·智造科技”,萧山打造的三大特色产业风貌区均位于萧山经开区。从空间地理看,它们处在信息港小镇、江南科技城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杭州·数字医药)、机器人小镇三大产业平台的核心区,属于城市连片发展区域。
那么,全域打造特色产业风貌样板区,萧山经开区又将锁定什么?答案是以点带面,以面及体,优化城市空间、重塑生产力布局,擘画“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新图景,以城市能级与产业能级的同步发力,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业内人士表示,这其实是跳出制造业来看发展问题。做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文章,把公共服务、数字技术、人才、创新等要素“圈”进来,形成一种生态赋能。这一过程中,产业“生态圈”逐渐变成了企业家、青年创客创业与生活的“朋友圈”,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据悉,2023年以来,萧山经开区锚定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目标,主动对标先进,持续推进“兵团化”会战、“四链”融合行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项治理“十大行动”、新型工业化五大攻坚战、“企安心”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工作机制,创新驱动强动能,聚焦项目提质量,努力发挥大平台的更大作用。而2023年年底,萧山经开区作为全省上榜的两家开发区之一,获评“全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在打造“现代化+亲清政商”的一流国家级开发区之路上奔竞向前。